2023年第四季度“内蒙古好人榜”
呼伦贝尔市候选人公示
经各地各部门广泛推荐、集中展示,现将2023年第四季度“内蒙古好人榜”呼伦贝尔市候选人予以公示。自公示之日起,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异议,请于2023年10月24日前,以电话或者邮件的形式予以反映。
公示时间:10月20日—10月24日
联系电话:0470—8216592
电子邮箱:hxcbwmbzhk@126.com
呼伦贝尔市文明办
2023年10月24日
四名医务人员飞机上遇突发疾病老人
万米高空展开生命援救
马云鹏,男,汉族,1987年6月出生,中共党员;史丽秋,女,汉族,1982年9月出生,中共党员;黄雪晶,女,蒙古族,1982年11月出生,中共党员;布和,男,蒙古族,1994年12月出生。他们分别是内蒙古林业总医院胸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,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、教学秘书、质量管理科副主任,妇科副主任、全科医学科住院医师。在万米高空之上,一名老人起身后突然面色苍白、神志欠清、状态不佳。紧急关头,四名医护人员伸出援手进行施救,经过抢救,老人转危为安,平安到达目的地。
2023年6月18日,马云鹏与史丽秋、黄雪晶、布和四名医务人员参加完《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》研讨会暨2023年编委工作会议,共同乘坐CA8355航班自杭州返回海拉尔。飞机起飞后不到20分钟,只听机组人员发出紧急通知,一名老人起身后突然面色苍白、神智欠清、状态不佳,寻求医务人员的紧急救助。危急关头,马云鹏与史丽秋、黄雪晶、布和四名医务人员丝毫没有犹豫,不约而同的站起身,来到老人身边,“请让一下,我们是医生!”紧张的抢救行动随即在万米高空迅速展开。老人当时出现了恶心呕吐、腹痛腹泻,伴发热、头晕、眼花、大汗等症状,查体:面色苍白、伸舌居中,脉搏细速约90次/分,呼吸频率约25次/分,胃区有压痛,腹软,四肢活动自如、肌力及肌张力正常;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及查体,四位医生商议后初步诊断考虑中暑伴低血糖,合并有低血容量性休克,并立即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,经过十多分钟的抢救,老人逐渐恢复了意识,生命体征也趋于平稳,四人全程照顾着老人,直至平安到达目的地。事后,老人及家属询问四名医务人员的姓名及单位,并表示感谢,“幸好有你们在,不然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,不敢想象会是怎样的结果,太感谢了。”他们却说,“这不是什么惊心动魄之举,救死扶伤是我们的本分,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。”作为医护人员,医院是他们的职场,他们恪尽职守,任劳任怨时刻彰显职业操守与责任担当。在现实生活当中,一念之善使他们将救死扶伤的半径延长,面对生命遇险的陌生人,他们毅然出手却视若小事一桩。
见义勇为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,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。这四名医护人员,正是因为他们时刻铭记“患者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理念,他们用真诚的心,关爱呵护着每个患者。他们时刻谨记作为医师的初心和使命,牢记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誓言。他们在万米高空之上,在老人生命危急时刻挺身而出、热心施救,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,用善行义举彰显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!
供稿单位:呼伦贝尔市文明办
责任编辑:高杨
媒体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3mHXei4q9Gc5_aJgT1RjMQ
普通农民植树造林24载
独守千亩荒山终圆“生态梦”
王武山,男,汉族,1966年生人,是阿荣旗霍尔奇镇前进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。他坚守大山深处24年,以一己之力将1000多亩荒山变成了绿川。他锲而不舍追逐梦想,只为圆心中建设绿色家园的梦;他无私奉献的精神,感动身边每一个人。他瘦小的身躯饱含满腔热血,用朴实的行动倾情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,大力推动了阿荣旗绿色发展,践行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先进理念。
(一)心中有梦,眼中有光
1999年,王武山与友人吕德森承包了村里的1000多亩荒山。刚承包时,其貌不扬的荒坡上没有树,只有满目凄凉。山上离村里距离很远,没有大路、没有水源,更没有树苗,要想栽成树是极其困难的事,现实困难使王武山的伙伴吕德森放弃了植树造林的初心,但王武山并没有动摇。
没有水,王武山就在荒山中央打一口井;没有路,他就开辟一条小道往山上背树苗。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成效、让荒山变绿,王武山开始在荒山上自己育苗,栽白杨树枝段。他还制作了栽树的特用工具,制作了2个带握把的一尺来长的铁棍,他每日跪在地上用铁棍扎洞,每扎一个洞,就往洞里栽一颗白杨树段,大大提高了栽白杨树的速度。寒来暑往,王武山一次又一次的往返到山脚挑水浇灌,精心呵护每一颗树苗,使一颗颗小白杨长成参天大树,让荒芜的山坡穿上了希望的“绿装”。
(二)坚定目标,锲而不舍
白杨树段栽完了,王武山开始在阿荣旗新发乡大有庄、黑龙江省甘南县等苗圃多次购苗。手里的钱用完了,他就把养殖多年的肉牛和马一次性全部卖了,卖了20余万元。转身他便投入了全部家当,购置了落叶松、四季常青、樟子松、果树苗,还买了拉水的四轮车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王武山继续在山上挖坑、植树、浇水、打药、除草、修枝……
2014年,王武山在山坡最高最陡处种植了近千棵松树,用坏了7把镐头,穿破了3双劳保鞋。疲倦到无以复加的他下山休息了3天,再上山时,发现大部分树苗都被羊群啃得七零八落,还有些被无情的大火吞没,他看到这个情景,眼泪止不住的落下来,“这下完了,这下完了……”但即使这样,王武山也没想过放弃。他说:“我这个人犟,偏不服输,我的目标就是让这荒山长满绿树,造福子孙后代。大不了,从头再来,干啥咱都不能半途而废。”
(三)勤劳勇敢,生活简朴
王武山总是身着补丁粗布衣服,脚穿劳保鞋,他居住在深山处约20平米的破旧土坯房,背倚山坡、前接树林,室内无家具、无电器。夏季在房屋周边种点菜,冬季吃点白菜、咸菜,从不舍得买好吃的。为了节省时间上山多干点活儿,他一年四季中午往山上带饭,生活极其节俭。据王武山侄子王金成介绍说:“他这个人性格倔强,对植树造林特别执着。有一次是积雪已经到膝盖了,生病的他强撑着说自己没事儿,还是我拿着药来给他送的。他说大家能帮助他就帮一把,帮不上自己也要把这件事儿做下去。”
(四)以林为家,无怨无悔
多年来,王武山以大山为友,以树木为伴,与绿色相依。他先后栽植松树6万余株、白杨4万余株、果树1万株,造林1000余亩。如今,山已成林,树已成荫,大家都以为他至少要卖一些树来维持生计,但他每次都是毫不犹豫地说:“一棵都不卖!我为的就是多栽树,美化环境,建设生态,造福后代,这些都是我的心血、我的宝贝、我的命根子,要是卖了,这山不就又秃了嘛,那不是前功尽弃了吗?”
24年的造绿、守绿、护绿,把光秃秃的大山变成了苍翠的林海。当年那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如今已两鬓斑白。王武山用一腔孤勇、一生梦想铸牢植树信念;他用一把锄头、一双手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,为子孙后代筑起了绿色屏障。
供稿单位:呼伦贝尔市文明办
责任编辑:曲红阳
呼伦贝尔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蒙ICP备18005025号-1
copyright (c) 2018-2022 呼伦贝尔文明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者建立镜像